清代釉下五彩瓷 罗磊光——解读最后的官窑

2015-06-04

  2015保利拍卖十周年特展:清代釉下五彩瓷珍品展于5月30日在北京全国农展馆拉开序幕,展览将持续6天。本次展览呈现30余件清代釉下五彩瓷珍品。其中,一个高为51.3厘米的清釉下五彩白鹤图瓶上绘有一百只仙鹤,栩栩如生。据介绍,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此白鹤瓶目前是首次发现,极为珍贵罕见。如果说景德镇陶瓷让人流连忘返,那么醴陵所创釉下五彩瓷器便犹如惊鸿一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清代最后一座官窑,烧造时间短暂,却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香港商报记者 朱求真

清代釉下五彩瓷 罗磊光——解读最后的官窑

  历史如此短暂的一个彩瓷品种,便能支撑一座享誉中外的名城,可见它必有令世界惊艳之处。据本次藏品展的主人罗磊光介绍,经过23年的寻找,他已收藏了310件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而今存世量约四百余件,湖南省博物馆珍藏17件,故宫博物院内藏仅7件。罗磊光被誉为“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收藏第一人”,他的此项收藏,几乎占到全国博物馆醴陵瓷藏品总数的90%。在罗磊光眼中,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更像中国打向世界的一张魅力名片,作为其收藏第一人,他更愿意以毕生精力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清代釉下五彩瓷 罗磊光——解读最后的官窑

  出身世家痴迷传统文化

  罗磊光出生在湖南的书香门第,父祖辈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爱好收集古玩艺术品。在罗磊光出生的时候,虽祖辈们积攒下来的珍品因为历史原因所剩无几,但罗磊光耳濡目染,深受祖父和父亲的文化风骨传承,自小偏好历史、艺术。“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历练不同,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我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去挑选文物。”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罗磊光,更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学者”。他自幼学习绘画,在艺术文化领域耳濡目染。法律专业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选择醴陵釉下五彩瓷?“我要收集国家没有的。”罗磊光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书中自有黄金屋”,他在《紫禁城》中了解到,釉下五彩瓷在20年代初期是罕见精品,他嗅到其中的价值。“收集的东西一定要有强大的社会价值,如果有强大的社会价值,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才会有强大的商业价值。”为与不为,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这是罗磊光的为商之道。

  收藏,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载体。任何的收藏品,一旦离开文化内涵将索然无味。罗磊光的收藏活动更离不开对藏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求。他说,收藏一件或数件古艺术品,还不能体现学术与文化的意义,只有把某个时期有特定意义的作品集中研究,才可能从中看到一种文化渊源。

  罗磊光回忆,从1996年开始,他便寻找各省的文物店淘釉下五彩瓷。有别于其他收藏的门类,他决定用专题形式展现,重点收集一系列釉下五彩瓷。“我喜欢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痴迷。”也就是这份痴迷,保留了中国瓷器史上一批不可或缺的珍品。

清代釉下五彩瓷 罗磊光——解读最后的官窑

  釉下五彩瓷填补陶瓷史空白

  “陶瓷的考古它讲究的是物证,不是写小说可以虚构的,它一定是有事物才能成立,不能凭口说它怎么好,必须要有物为证。”罗磊光介绍,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成功后,获得了国内外诸多赞誉。它是中国瓷器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品种,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奖——金牌奖。“为什么能获奖?是有理由的。第一是它的工艺,第二是在一百多年前,已经达到国际环保。”

清代釉下五彩瓷 罗磊光——解读最后的官窑

  罗磊光认为,政府的扶持促使了釉下五彩瓷突破历史局限,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湖南地区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熊希龄等人,为了抵制洋瓷侵入,振兴民族瓷业,在清政府的支持下赴日考察,归国后在醴陵创办官立湖南瓷业学堂,次年又成立瓷业公司,创烧醴陵釉下五彩瓷。清末由于景德镇瓷业雕敝,慈禧要求,瓷器一定要有生命力,必须超过景德镇。位于湖南省东部的醴陵,自清雍正年间开始制造瓷器,有“瓷城”的美誉。

  罗磊光说:“清末期间,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厂房被炸,工人流离,使得湖南瓷业公司创造出釉下五彩瓷的特殊的釉和青染料从此消失,加上烧制成品难度大,所以,清代釉下五彩瓷传世作品罕见,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而在清代釉下五彩瓷的成功创烧在我国传统制瓷的工艺变革中做出了突破性成就,为拯救中国瓷业的衰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被:国家指定为专用瓷。”

清代釉下五彩瓷 罗磊光——解读最后的官窑

  从醴陵走向全国,从民间走向宫廷,又从中华走向世界,令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叹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振奋国人,惊艳世界,承前而启后。此次北京保利拍卖十周年特展“ 国瓷魁宝---中国清代釉下五彩瓷珍藏”展是纪念、珍视、仰望,也是为这历史的釉光能再次照耀今人并启示未来。

0

热门新闻